非遗破圈|“苏绣”与“紫砂”在丁蜀的深层对话

 


 

非遗破圈

 

  3月8日上午,非遗对话非遗——“匠心独绣”作品展在丁蜀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顺利展开。

非遗破圈

 

  本次活动由丁蜀镇人民政府主办,中国网·美丽江苏、丁蜀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承办,旨在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复兴,推动非遗活态传承,形成非遗文化的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的全新格局。

非遗破圈

 

  苏绣图案秀丽、绣工细致、色彩清雅,而紫砂古朴雅韵,源远流长,二者皆于2006年共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,都是非遗文化中的瑰宝。活动现场就邀请到了来自苏州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蔡梅英老师,以及丁蜀的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亚芳老师。二位大师在对话之间,分享了艺术创作的理念,让非遗在交流中碰撞,文化在沟通里传承。

  在被问及,苏绣与紫砂都是指尖上的传承,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时,董亚芳老师结合自己切身的制壶经历回答:“紫砂珍贵的在于泥料和手艺,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,又无熟汤气,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、香、味。正是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,紫砂壶才这样珍贵,令人回味无穷。宜兴是陶都,陶业在丁蜀。人杰地灵之地,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好壶。苏绣和紫砂,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承,更是情感的承载。此次,苏绣和紫砂一同亮相丁蜀镇,也让更多人感知到了非遗的魅力。”

非遗破圈

 

  远道而来的蔡梅英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: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首,有着精细雅洁的特点,除了历史悠久,本身就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。要绣出一幅苏绣精品,需要对画面的理解,运用合适的针法,用粗细不等的线条表达出层次与立体,色彩搭配过渡自然,绣出有生命的、有力量的、有灵魂的精美佳作。一根丝线最高可以分成300多份绣金鱼尾巴,一把紫砂壶也蕴藏了紫砂匠人的春夏秋冬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沉甸甸的名录,更是一份流动的传承,我将永葆对苏绣的这份传承与初心,将苏绣推向更广阔的天地。也同样感谢这次陶都丁蜀之行,亲身感受到了紫砂的风采与魅力。

非遗破圈

 

  从内心灵感的产生到指尖温度的传递,江南韵味,传承不息,焕新不止。这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,通过大师间艺术理念的分享,让非遗之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,促成两地的文化交流。在非遗故事的分享里,讲述传承千年的历史风韵,在精美工艺品的展出中,展现中华文化的人文魅力。

非遗破圈

 

  有许多游客被紫砂与苏绣的对话吸引而来,他们参观展览的同时惊叹于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。用双眼感受传承千年的工艺,用身心体会非遗的历史氛围,不少游客表示,这样的作品展叫人大饱眼福,自己也为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,在无形之中培养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。

  此外,丁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,这样独具匠心的宣传方式,用对话非遗促进紫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,兼顾了文化与经济效益,在各地非遗融入生产生活的过程里,将文化创造转化成创新性发展的机遇,提高丁蜀文化强镇的形象。

非遗破圈

 

  非遗作为传承悠久的民间文化,更能担当起文化建设的“头雁”作用。因此,我们更应该讲好非遗故事、传播非遗文化,发挥非遗“连接现代生活,绽放传统光彩”的作用,在一次次的文化交流里,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共同繁荣,真正做到让各地非遗文化走进群众、走进生活,进而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,实现精神富裕。(图/景美玲 何艺琳 文/景美玲 茅子渊)